第四十四章 夜不归宿-《回档少年时》
第(2/3)页
初见说:“你忙,不要担心这个,到时候我自己一家一家出版社投稿就好了。”
张云起听到这话就不好说啥了。
他知道1996年的出版社虽然已经逐步市场化,但依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审批制度的影响,书号管理相当严格,都是有固定配额的,像初见这种毫无关系的新人,除非真的有出众的创作才华,否则耗费心血写一本书,按照正常流程想要出版,必然难如登天,98%的都是石沉大海。
其实按照他的想法,等初见把写出来,找个大作家引荐出版社,出版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嘛?回头再请一批大作家搞三五天的文学研讨会,天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红包打足,写几个序,评几个奖,多多宣传一下,不说能让初见出多大的名吧,至少能让这条十分坎坷的路变成坦途。而如果初见真的具备惊才绝艳的创作天赋,那他的这些帮助也能够让初见更快更早的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当然,这事儿他可不打算和初见说,至于要不要这么干,回头再看吧。
这个傻姑娘向来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。
他真这么干了,指不定生他的气。
初见说道:“对了云起,你这次来燕京打算待多久?”
张云起笑了笑:“还没定呢,看事儿办的怎么样吧,不过短时间也不会走,因为公司那边还有一大堆的问题要处理。”
说到这里,张云起想起一个事情:“对了,回头有时间,我还想去你们学校的光华管理学院看看,听说那里成立了全国首个创业协会,很多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公司。”
初见又把脑袋依偎在张云起的臂膀里面,乖乖巧巧的,模样颇有点小鸟依人:“是想去看看有什么项目吧?等你有时间,我陪着你一起去好不好?”
张云起点头说好。
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,北大在市场经济转型与互联网技术萌芽的双重刺激下,涌现出了早期的创业浪潮。
光华管理学院的商科资源本来就强,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创业思想孵化的重要阵地,在张云起的印象中,就在今年,光华的学生发起成立了“北大创业者协会”,主要组织商业计划竞赛、企业参访,这是全国首个高校创业协会。
在1997年前后,光华学生还在三角地设立“创业信息交流板”,发布项目招募、技术合作信息,成为2000年上线的“未名BBS”的线下雏形,孵化了一大堆后世鼎鼎有名的企业。
对于张云起来说,这玩意儿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库。
第(2/3)页